时间似乎可以淡忘一切,但是,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总会留存着某些记忆碎片,当它们不经意被触碰时,碎片就会拼成一幅幅画面,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总习惯地称之为情结。对代代师大人而言,于1954年建成,曾伫立在学校四十余载的大礼堂就是他们独有的情结。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礼堂位于现在学校平原楼的正北面,坐北朝南,整体是一座长方形斜顶建筑,远远望去像是一间超大的民房,但给人一种庄重而秀丽,古朴而儒雅的感觉。礼堂的东西两边分别有东楼和西楼,都是教职工住的地方,北边还有一个小礼堂。礼堂前是一条贯穿学校东西的大道,大道路过礼堂是一个圆形的小广场模样,小广场往北望去,就是大礼堂的正门,简朴而端正,门口有两棵柏树,这两棵柏树一直保留至今。
大礼堂除了正门,也有东西两边的侧门,这样的设计与它所开展活动的人流量密切相关,每每活动散场,场面很是浩大。从正门进入礼堂,再通过东西边门就能将会场一览无余,大概2000个座位,四十多排,纵向分为东、中、西三路,再依次从前往后横向划分三个区域,由数个通道隔开。舞台是大礼堂的主体,在最北边,深度有一二十米,舞台离地面的高度大概一米五六,面积约400平方米,舞台前方的下面是一个乐池,供各种乐器演奏,两侧是上下耳房,用来管理舞台射灯或放置音响设备等。除此之外,几个耳房也是演员候场化妆的地方。更多的时候,这几个耳房是供文工团的同学排练休息的,平时会安排两位同学在里面值班。当年我校文工团在河南省众多高校里是赫赫有名的,服装道具、各种乐器等一应俱全。
后来大礼堂迎来了翻新,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在礼堂的正门上方挂上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几个鎏金大字。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金灿灿的光芒,装饰着无数师大人的青年梦想,它承载着满满的回忆,经历风雨,陪伴学子们的成长蜕变,一直闪烁在那个时代师大人的心中。
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智能手机,网络通信不发达,大礼堂每周放映的一场电影,以及其他各种趣味热闹的文化生活都深深地吸引着师大学子,大礼堂成为无数人向往的地方。五四青年节以及元旦要举办文艺晚会,每到此时,大礼堂周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军训拉歌比赛的口号声激昂澎湃,看演出时会场爆发出的掌声震耳欲聋,院系歌唱比赛时各个系的欢呼声极具感染力……其中也不缺乏令人震感的场景,1997年,大礼堂广播转播“十五大”,当时,大礼堂里师生座无虚席,甚至过道上也坐满了人,礼堂外也是人群涌动,大家高举党旗国旗挥舞着,场面浩大。往事如烟,这发生在大礼堂的一幕幕都如电影般在回放,而大礼堂以它厚重的胸膛承载着无数师大学子的青春记忆,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师大学子寄托自己对心之向往的事物美好情感的载体。
更多的时候,大礼堂是全校师生开大会的地方。除了校领导作报告,也邀请一些省内外高校名师及社会名流到学校给师生们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当然,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活动也和大礼堂有关联,在当时影响比较深远的有两件事,一是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来大礼堂与师生见面作报告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台下师生济济一堂,令人印象深刻。二是学校更名“”期间,省里派教育厅的领导到学校听取师生意见,当时也是在大礼堂。教育厅领导与自发而来的学生当面进行沟通交流,气氛热烈。
多年过去,现如今礼堂的位置被改造成了中心花园。中心花园大理石的广场上,铺列着有规律的几何形状,空旷宁静,优雅大气。两节阶梯上,几人高的校训石上刻着 “厚德博学,止于至善”。如今偌大的中心花园里,已经很难再勾勒出它旧时的模样,站在广场放眼望去,遍布在花园的各个地方,或三五好友嬉戏娱乐,或社团成员席地而坐讨论学习,或晨读人安静读书……年轻的脸庞沐浴在阳光中,书声琅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片土地的情怀依旧不变,大礼堂并非真的销声匿迹,校友师生们每每经过,总要侧目看一看,期望再找出一些记忆中礼堂的痕迹。当年大礼堂旁的柏树还在,通过触摸那两棵柏树树身的凹陷凸起,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段与大礼堂一起的时光,真实地存在过。
岁月流转,情怀不衰,记忆中的大礼堂会以另一种崭新的面貌继续延续校友们独有的情结。在科技创新港蓝图中可以看到,与南向主校门相距约380米,坐落在科技创新港中心未来湖的南侧,挺拔屹立着一优雅端庄的建筑——校友会堂。校友会堂总建筑面积约1.2万㎡,涵盖大礼堂、多功能厅、报告厅、校史展示、校友文化中心等校园公共配套,是学子回归母校重要的活动场所和连接学校与校友的重要纽带。在规划中,老大礼堂上方挂着的“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几个标志性的大字也会重现于校友会堂之上,不只是过去,它也会永远闪烁在未来师大人的心中,四时变化,弦歌不辍。
时光的车轮不断向前,似乎漫不经意,但地上的车辙总会印证,那些过去的时光,那些过去的建筑,依然存在。也许在代代师大人的记忆里,大礼堂从未离开,只是以另一种形式,给予他们陪伴。
(张文举 薛 冰 张萌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