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故事

“育”见好课丨《动物学》:这门课,在田野,在课堂,在线上

发布时间:2024-06-11浏览次数:365

【编者按】好课如春风,温暖人心,为学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探索未知的世界。为记录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课,展现它们在教学中的卓越成果和育人价值。党委宣传部和教务处特开设“育见好课”专栏,带领大家深入课堂,寻觅那些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好课,一同感受教师们的激情与才华,聆听学生们的感悟与成长,分享这些课程育人的精彩故事与宝贵经验。



走进《动物学》实验室,学生们正手拿镊子与剪刀,专心致志地对动物组织进行取材,“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动物组织切片制作与观察’实验,这一步是‘取材’,接下来还有‘固定’‘脱水’‘透明’等多个环节。”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孙欣欣正谨慎地完成每一个实验步骤。“通过动手操作,我深刻地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个实验不仅让我很好地理解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这一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对动物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我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

《动物学》课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团队由一线任课教师和现代信息技术专家组成,主讲人为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广文教授。课程以动物进化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交流互动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态、进化等系统知识,全面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思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创新型人才。

厚植家国情怀 强化责任担当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动物学》课程团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通过课程思政,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努力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并重、教与学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的课程目标。

作为团队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陈广文带领团队把爱国热情体现在对科学事业的追求中,渗透在为师者的一言一行里。团队教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自觉践行“三个牢固树立”,做到“四个相统一”,当好“四个引路人”,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把人生理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科学不分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九年过去了,这句话一直萦绕在2016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吴帆的心头,支撑他考上了动物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对奇妙的涡虫世界进行深入探索。“在《动物学》课堂上,陈广文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我国淡水涡虫的研究现状以及他与我国知名淡水涡虫研究专家刘德增先生为改变我国涡虫研究的落后局面所做的不懈努力,让刚上大一的我心底燃起一股斗志,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做老师这样的人。”


陈广文教授带领学生在野外采集涡虫标本


通过学习动物学课程,强化了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意识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生存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从本科到硕士,2017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刘靖龙一直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驱动下,课程团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指导的学生多人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等。暑带领英才计划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生物科技夏令营活动,开展项目式、沉浸式、探究式学习培养的学生先后10次代表我国参加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荣获82银的好成绩。其中2010年获国际金牌第一名,20162023年获国际金牌第二名,20182019年获国际金牌第六名,为国争了光,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


陈广文教授指导“英才计划”生物科技夏令营活动


改革教学模式 助力全面发展

“同学们,课前给大家布置了合作学习的有关内容,现在各组根据线上学习、讨论的情况,由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成员,谈谈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特征,同时用进化的观点分析吸虫和绦虫哪一类寄生虫寄生历史更长,并说明理由,然后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借助智慧教室和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混合教学模式相适应和配套的情境教学法、团队列名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听、看、做、思、练五环相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生生和师生的充分交流互动中使问题和疑惑迎刃而解,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这正是动物学课程的一大亮点。


陈广文教授在智慧教室组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


陈广文带领的教师团队始终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做到将问题“引”给学生,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时间“留”给学生。课前,教师通过线上平台设计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问题,以问题驱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中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小组汇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思辨能力;课后引导学生追踪相关研究热点,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眼界,推动形成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通过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动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更好地理解各动物类群在演化历史与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探究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动物学这门课在提高我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回忆起上课的经历,2018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苏一帆至今仍满怀感触。如今她已经成为动物学专业的直博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国动物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 勇担时代使命

《动物学》课程于1923年开设于生物系创立之初,迄今已陪伴师大学子走过一百余年的历程。老一辈动物学家李仲辉、和振武、许人和、蔡伯岐、单元勋、朱东明、李延娟、瞿文元、吴淑辉等先后执教该课程。在一批批动物学家不懈地努力下,坚持守正创新,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内涵建设持续提升。2010年,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23年,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009年,“动物生物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23年,该团队被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课程建设助力学科、专业和学位点建设相互促进,1988年,动物学科最早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2005年获批动物学博士点;2017年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获生物科学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获生物技术一流本科专业;3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程负责人陈广文带领团队采取自建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持续丰富课程资源。一方面借助“学习通”自建SPOC课程,利用“学习通”智慧学习工具整合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大纲、习题库、自学自测互动平台,另一方面辅以现有开放教学资源网站(如中国大学MOOC)中的《动物学》国家一流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优势,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课程团队结合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优质案例资源库,电子教材资源库、多媒体课件资源库、教学视频资源库、习题资源库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充分体现了OBE教学理念和育人目标。

卓越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质量标准,《动物学》课程正在一代代师大人的不懈努力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动物学》这一古老、经典的课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正在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目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记者 王莹春 徐 鑫 汤 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