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午,国家语委重大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甲骨文图像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我校召开。评议专家组由北京大学郭宗明教授、清华大学黄天树教授、郑州大学李运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立军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莫伯峰教授组成。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负责同志、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吕冰、河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韩冰,我校校长郭海明,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王玉良出席会议,社会科学处、甲骨智能计算实验室项目组成员参会。
郭海明致辞,他表示,学校全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质增效、融合创新,并将以国家语委重大项目开题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文、理、工交叉融合,积极探索甲骨文传承发展新范式,服务“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重大战略。
项目首席专家、我校李雪山教授从项目设计论证、研究基础保障、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探索建设垂直大模型、推动数字中文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作开题报告。与会专家围绕课题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总体目标、方法路径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专家组组长郑州大学李运富教授作评议总结。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研究逻辑脉络清晰缜密、技术路线切实可行、任务目标精准聚焦,既具备深厚的学术理论挖掘潜力,又蕴含显著的实际应用转化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意开题。
会议指出,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教育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战略资源和安全资源,数字化时代语言资源和语言数据要素价值更加凸显。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域,拥有以甲骨文等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全球最集中的甲骨文资源库,具有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的深厚基础。
会议明确,要全面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落实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用好语言文字、语言文化、语言文明的育人元素,以高水平有组织科研服务数字中文建设,着力解决甲骨文研究特别是数字化工作中的关键核心问题,服务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助力提升全民语言文化素养。项目组要提高政治站位,聚焦科研重点,深化语技融合,强化协同创新,注重成果转化,以宏阔的科研视野,深度思考课题研究的战略意义;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积极探索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范式;以前沿的智能技术,充分释放甲骨文数字化研究阐释的时代价值;以融入的应用方式,深入推动课题成果的转化应用,将研究成果转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强省建设,融入数字中国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数字中文”建设创新范例,努力成为加强数字中文建设的研究者行动者贡献者,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建设,谱写数字中国建设语言篇章。
(甲骨智能计算实验室 韩燕彪 社会科学处 张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