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策文件 |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修订)》(师大科〔2023〕5号)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修订)》(师大科〔2023〕5号)

发布时间: 2023-02-08     浏览次数: 54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激发师生员工创新活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切实发挥科技对社会经济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修订)、《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发〔2016〕16号)、《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豫人常〔2020〕42号)等法规与政策,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科技成果,是指学校师生员工执行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工作任务,或者主要利用学校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职务成果。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学校采取转让、作价投资或者技术许可等方式,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的科技成果。

第四条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尊重市场规律,配合企业发挥主体作用,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依照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享有权益,承担风险,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和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学校成立知识产权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管理学校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工作。指导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和机制,加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决策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事项。

第六条 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成果与知识产权办公室是学校知识产权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科技处。主要负责成果与知识产权日常管理与转移转化工作;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筛选、发布和转化,确保交易程序公正、价格公允;按照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要求编制并提交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等。

第七条 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为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的专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负责构建技术交易、投融资等支撑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开发和市场需求对接、科技成果和风险投资对接等成果转化工作,形成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营体系。

第八条 学校委托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代表学校行使股权管理,管理和处置学校以技术入股方式形成及衍生的资产。

第九条 对科技成果转化及收益分配中特别重大的事项,报学校校长办公会决策。

第三章  转化程序

第十条 科研人员通过申请可获得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赋权成果应具备权属清晰、应用前景明朗、科研人员转化意愿强烈等条件。成果类型包括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动植物新品种权,以及新药品种和技术秘密等。对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事关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不纳入赋权范围,并建立赋权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负面清单。

第十一条 经过赋权的科技成果可以通过协议定价、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第三方资产评估等市场化方式确定交易价格。协议定价的,应当在学校内公示成果名称和拟交易价格等信息,公示时间不少于15日。

第十二条 科技成果转化应由完成人提交书面申请,经所在二级单位审核后,成果与知识产权办公室审批。成果与知识产权办公室办理审批手续时,应充分征询科技成果评估专家和法律顾问的意见。

第十三条 科技成果转化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1.100万元(含)以下的一般科技成果转化,学校授权成果与知识产权办公室认定批准;

   2.100-300万元(含)的重要科技成果转化,由学校知识产权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认定批准;

3.300万元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请校长办公会研究认定批准。

第十四条 学校鼓励校内外其他机构、单位、个人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人或机构,可从成果转化收入中提取不超过15%作为成果转化的服务费,具体可由中介人或机构、完成人、学校签订三方协议,计入科技成果转化成本扣除。

第十五条 科技成果向境外进行转移的,须依法依规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第十六条 涉密科技成果实施转移的,须依法依规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第四章  人员激励与收益分配

第十七条 科技成果转让、技术许可净收益(扣除评估费、中介费和学校用于该成果的各种费用后的收入)分配比例,按成果完成人、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80%(可一次性直接发放;对转化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名单及其贡献大小,由科技处和成果完成人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所在二级单位管理费10%、学校成果转移转化中心10%。参照横向项目到账经费标准,按成果转化净收益金额进行年终工作量统计。所在二级单位收益主要用于本单位科研管理、成果转化推广实施、科技活动等费用。

第十八条 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所获股权,按成果完成人、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80%,所在二级单位10%、成果转移转化中心10%,其中学校和二级单位享有的股权由学校统一委托我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经营管理。

第十九条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比例可由完成人申请、二级单位和成果与知识产权办公室审核进行适当调整,经过校长办公会审定。

第二十条 各学院可根据学校上述分配原则,结合自身资源投入、科研发展、团队建设等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人员组织、技术支撑等环节给予必要支持。

第二十一条 担任学校正职领导和学校所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单位的正职领导,其本人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者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可以获取现金奖励,但不得获取股权激励。上述人员任现职前因科技成果转化已获得的股权,应当在任现职后3个月内及时予以转让;股权非特殊原因逾期未转让的,应当在任现职期间限制交易,此限制在持股人不担任上述职务1年后解除。限制股权交易的上述人员,不得利用职权为所持股权企业谋取利益。

上述人员以外其他担任领导职务人员,其本人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者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经学校批准,可以获得现金奖励和股权激励。

对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实行公示和报告制度,明确公示其在成果完成或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贡献情况及拟分配的奖励、占比情况等,并在个人年度重大事项申报时进行报告。

第二十二条 学校科研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学校同意,可以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鼓励科研人员公益性兼职,积极参与决策咨询、扶贫济困、科学普及、法律援助和学术组织等活动。学校对兼职人员进行公示,规定兼职的权利和义务。兼职行为不得泄露学校技术秘密,损害或侵占学校合法权益,违反承担的社会责任。兼职取得的报酬原则上归个人,建立兼职获得股权及红利等收入报告制度。担任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兼职及取酬,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经学校同意后,学校科研人员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领办、创办企业,创业孵化期内保留编制、人事关系、职级、档案工资正常晋升,最长5年内可回原单位,工龄连续计算,保留原聘专业技术职务。离岗创业期间,科研人员需与学校另行签订成果转化合同。

第二十四条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第三方评估、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的,或者通过协议定价并在学校公示的,学校领导在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在科技成果定价中因科技成果转化后续价值变化产生的决策责任。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 学校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用于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相关前期投入。建立完善的管理办法,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基金的滚动发展。基金来源可以包括:

1.学校财务预算拨款;

2.省、市有关部门的专项补贴及社会资金赞助;

3.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所属部分;

4.其他来源。

第二十六条 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可用于成果转化人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审等,激励我校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十七条 科技成果转化应当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和学校相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 成果完成人应对相关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合法性、真实性、成熟性、适用性负责,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成果完成人抄袭、窃取、篡改、非法占有、假冒他人知识产权造成重大不良影响,或者不履行约定配合科技成果转化义务,责令其限期改正,并退还非法所得,取消其获得的优惠待遇和奖励。

第二十九条 成果完成人与审批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得进行不公正的关联交易,不得进行利益输送,不得利用职权或者影响力干扰科技成果处置的公平、公开和公正性。

第三十条 知识产权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校内各部门,切实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分类评价考核,对校内单位或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评时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及时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政策协同配合,优化政策环境,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师大科〔2019〕19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科技处、社会科学处负责解释。


    |     科技处    |     图书馆    |     党办    |     组织部    |     宣传部
版权所有:科技处 负责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373-3326218 地址:文科楼3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