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俗丨内陆渔文化民俗(一):少数民族的渔俗
少数民族地区历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积淀下了深厚的渔文化底蕴和内涵。这些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洗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灿烂的一部分。其传承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不仅可以刺激常规水产业发展,而且可以保留、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布依族对鱼的崇拜也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鱼被作为纹样历史悠久,在布依族传统文化中有明显痕迹,出土的史前陶器、玉器中便发现有鱼的纹样。布依族原始先民们还会从鱼身上抽象出在服饰及蜡染中常用的三角纹和菱形。至今,布依族地区鱼的图形随处可见,一些木、石雕刻制品以及竹编、织绵、蜡染、刺绣等工艺品上也常有鱼图案。
布依族 蜡染 鱼形图案(图源网络)
在云南白族地区,曾有不少的村子设有本主庙,一切祭祀活动都在本主庙举行。其中在喜州下边海舌上的村子所设的本主庙里,供奉的是“洱海灵帝”,帝位左侧立一神人,双手捧一托盘,盘内盛有一个大海螺,是当地人称作的“海螺神”;帝位右侧立一神人,头戴尖状帽,帽上有条鱼,即是人们称作的“鱼神”。因此,有人认为,海螺和鱼分别是古代白族的两个图腾。可见,海螺神和鱼神可能是由海螺和鱼图腾演变而来的。
白族 鱼尾帽(图源网络)
在饮食上,赫哲族以“杀生鱼”为特色,以刚捕捞上来的新鲜活鱼为原材料,添加调料直接凉拌着吃。京族人则会用鱼做成“鱼露”以便长时间保存。苗族人喜好腌制,有咸、麻、辛、辣、酸、甜六味,刺激人的味蕾,使人食欲大增。侗族与苗族相近,但腌制原料和味道也不尽相同,苗族正宗腌鱼一般用的是稻田放养的鲤鱼,侗族则有“侗不离酸,酸不离鱼”之说,侗族“酸宴”大部分用的是酸草鱼。黎族的食鱼方法更特别,要把煮好晾冷的干饭与腌制的鱼混合在一起发酵成“鱼茶”,半个月后食用。傣族善烧鱼,其一包烧鱼讲香,鱼混着盐等调料用芭蕉叶包起来放在火上烧,香味透过芭蕉叶飘香四溢,其烧鱼讲鲜,在砍来的竹筒里加水、油、盐在火上烧开后将鱼和野菜一起放入竹筒烧,鱼的味道十分鲜美。
“鱼包韭菜”是水族的第一名菜,相传居住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早期水族先民,因洪水、疾病、贫困、饥饿而采集了九种当地蔬菜和鱼虾合制成一种包治百病的良药妙方,治好了许多人。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药方失传了,为表达对先辈的敬慕和怀念,水族人民便用韭菜代替九菜,从而创造出今天的鱼包韭菜。其做法大致是:首先要将鱼沿背部剖开,但腹部相连,除去内杂后清洗干净,将宽叶韭菜、广菜填充在鱼腹内,再将两半鱼合拢,用糯米稻草扎牢,放入大锅内清炖或清蒸,几小时后食用。“鱼包韭菜”有着独特的烹制工艺、特殊的风味和食疗功能,常在隆重节日里款待客人,或在丧事作为祭品以表示对先辈们的怀念。
水族 鱼包韭菜(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