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陆渔文化
|  
渔事丨常用的传统渔具

渔事丨常用的传统渔具

发布时间: 2022-11-10     浏览次数: 1113

1)早期尖状器

先民用较为锋利的石刀、木棒切割或敲击鱼类,是早期的尖状器。

汾河流域丁村遗址出土的石器在形态和功能上较为明显,主要有大三棱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等,石器棱角至今还十分明显,再加上从砂砾中发现了鲤、鲩等鱼类化石,不难看出丁村人曾用石器捕鱼的经历。

新石器时代广西灰窑田遗址出土的鱼头形蚌刀,形状类似鱼头,在顶蛳山文化有大量存在,鱼头处较为尖锐锋利,便于切割动物皮肉及植物。

2)箭状器

鱼镞,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箭头,用于刺破鱼类。在南阳博物馆拍摄到的是骨制鱼镞,两端被明显削尖。

鱼镖是一种箭头上制出倒刺的箭,倒刺的功能是在射中鱼后能使鱼牢牢挂在鱼镖上无法挣脱。原始社会遗迹中曾出土不少鱼镖头,包括单边倒刺的和双边倒刺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原始骨鱼镖就有双边倒刺,后部还带有结节,应是为了便于系缚绳索,使用时将镖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将镖收回。

西安半坡博物馆中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骨鱼镖,头部十分光滑,可见先民经常摩擦使用的痕迹。浙江博物馆馆藏的战国青铜鱼镖则更加精致,镖头和倒刺十分尖利,后部还有系绳的环。这足以表明当时打造渔具的技术已十分先进。

3)钓具

鱼钩是现在十分常见的渔具。起初鱼钩多为直钩,竹直钩又称竹卡子,是传统捕鱼工具。图中所示竹直钩真实的拍摄于河南省巩义市的一家农户,再现代捕鱼中已不多见。

(图源网络)


竹直钩的制作和原理十分巧妙。先用刀把竹桠削成两头尖的竹针,然后弯成弓形,绑上绳线,尖端套上一节被热水烫过的芦苇筒,再在芦苇筒里放入饵料稻谷,一个竹卡子就制作完成了。当水里的鱼要吃竹卡子里的稻谷时,芦苇被咬破,弯曲的竹针就会被崩开变直卡住鱼嘴,从而捕获鱼类。



(图源网络)


弯钩鱼钩就十分常见了。图片中是距今大约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的骨鱼钩,鱼钩上似乎还保留着当时人类使用过的痕迹。

随着生产工艺的发展这些鱼钩采用的已经是青铜制和铁制。春秋战国时,鱼钩已十分精巧实用,其制作工艺与现代鱼钩十分接近,钩身一般呈弧形或三角形,钩尖锋利,有的还与倒刺巧妙结合,使鱼咬钩时更难逃脱

关于钓鱼,除了有文物记载,还有文字记载。《诗经·国风·竹竿》是最早关于垂钓活动的文字记载。“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诗中描绘了远嫁他乡的女子回忆过去在淇水边钓鱼游玩的欢乐场景,可见先秦时期钓鱼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并已具备娱乐功能。题为《捕鱼》的汉画像砖描绘出二人于桥上垂钓,水中数鱼游动的画面。可见钓鱼已然成为大众喜爱的户外活动。

4)网具

传说渔网为伏羲氏所作,《周易·系辞下》中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渔网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鱼类的捕获量。

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渔网,陕西、山东、黑龙江、浙江和辽东半岛等地多有新石器时期的石网坠出土。网坠是系于渔网使之下沉并固定的工具,有石质、骨质和陶质,质地坚硬,由于常年水流冲击摸起来十分光滑。早期网绳用植物纤维编织而成,时常在海水中浸泡,遭受鱼群及浪潮的外力扯拉,绳容易被腐蚀脆化,所以要频繁地进行渔网的晾晒和检修工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来源。

古代渔网多种多样,例如, “罾”是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提线式网具,整体十分稳固。“罛”是大型的拉网,还有轻便上手的长竿抄网,便于开合的扠网等等。




综上所述,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古代捕鱼技术就已经达到了成熟时期。甚至还早早地出现了水上活动工具,如舟船。舟船不仅不受任何限制,还使捕鱼量大增,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来源。

渔具渔法的实际意义并不限于此。更重要的是,它们能探索更广袤的世界,扩大活动地域的范围,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这便也就有了更多的文化交往,物质交流,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