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单位:
根据《关于举办2024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安排,现场决赛定于7月15日在文昌楼智慧教室举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比赛时间
7月15日(周一)8:40-12:00;13:30-19:00
二、比赛地点
1.理科组
抽签室: 文昌楼511教室
比赛教室: 文昌楼502教室
准备室: 文昌楼506教室
2.文科组
抽签室: 文昌楼510教室
比赛教室: 文昌楼501教室
准备室: 文昌楼505教室
三、参赛选手
理科组选手名单(21人)
教师姓名 | 学院(部) | 教师姓名 | 学院(部) |
苏小方 | 化学化工学院 | 李龙飞 | 物理学院 |
李瑞鹏 | 化学化工学院 | 张黛静 | 生命科学学院 |
康萌萌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刘永丽 | 环境学院 |
刘旭坡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张静霄 | 环境学院 |
屈丽丽 |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 王翠 | 软件学院 |
武志燕 |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 李慧芳 | 软件学院 |
杜浩翠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刘 伟(产教融合类) | 生命科学学院 |
李文凤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刘金金(产教融合类) | 软件学院 |
化小会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赵晓焱(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类)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高肖飞 | 水产学院 | 薛碧芸(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音乐舞蹈学院 |
丁洁 | 体育学院 |
|
|
文科组选手名单(26人)
教师姓名 | 学院 | 教师姓名 | 学院 |
薛沛文 | 外国语学院 | 张妹姝 | 平原湖校区 |
冯文月 | 外国语学院 | 李旸 | 平原湖校区 |
滑侨新 | 美术学院 | 高美苏 | 历史文化学院 |
张秀玲 | 法学院 | 何科 | 历史文化学院 |
丰瑞娜 | 法学院 | 陈醒 | 教育学部 |
贾蒙蒙 | 旅游学院 | 熊建萍 | 教育学部 |
赵 翔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李小娟 | 教育学部 |
姜黎黎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李佳佳 | 音乐舞蹈学院 |
陈小娇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吉莉 | 音乐舞蹈学院 |
张瑞红 | 商学院 | 张丽丹 | 音乐舞蹈学院 |
郭静思 | 商学院 | 别松梅 | 音乐舞蹈学院 |
王萌 | 社会事业学院 | 程永凯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苗芳 | 文学院 | 郭凯凯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四、比赛规程
1.调试课件。参赛教师于7月14日15:30-18:00到比赛教室调试课件(每人限5分钟),并抽取场次(上午场或下午场)。
2.开幕式。所有参赛教师及其所带学生请于7月15日8:00到文昌楼509室参加比赛开幕式。要求提前10分钟入场,会议期间,请将通讯工具关闭或调至静音状态,并保持会场秩序。
3.参赛教师比赛顺序安排。上午场参赛教师于7月15日7:40准时到本组抽签室抽签,下午场参赛教师于12:50准时到本组抽签室抽签,决定参赛顺序。
4.比赛检录。参赛教师按抽签顺序提前30分钟到指定候场室检录处检录,并领取参赛号牌,比赛时将号牌粘贴在服装的醒目位置。逾期未到者按弃赛处理。
5.参赛教师候场。比赛开始前3-5分钟,由工作人员到准备室通知参赛教师进入赛场,前一位选手比赛结束后马上进行下一位选手的比赛,请参赛教师抽取比赛内容后在准备室等候,不要远离,迟到选手按弃权处理。
6.参赛教师提交相关纸质材料。参赛教师入场时,将7份匿名纸质材料(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和教学大纲)交于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分发给评委。
7.参赛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创新汇报和模拟授课,时间总计为16±1分钟,进行到16分钟时,举牌提示“还剩一分钟”,进行到17分钟时,工作人员示意比赛立刻停止,参赛教师不再进行讲授。评委提问环节控制在3分钟以内。
8.讲课部分若使用课件,必须配以一定量的板书。
9.每位参赛教师可自带2-6名学生配合自己的教学。
10.比赛采取匿名评审,比赛时参赛教师不允许做自我介绍,课件上不允许出现学院和教师姓名等信息,否则比赛成绩记零分。
联系人:刘炳辉 赵换方 3326602
附件: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
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领导小组
2024年7月9日
附件
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
(理科组、文科组)
比赛环节 | 评价维度 | 评价要点 |
一、教学创新设计汇报 (50分) | 理念与目标 | 课程设计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教学目标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各自学科领域推进“四新”建设,带动教学模式创新;体现对知识、能力与思维等方面的要求。教学目标清楚、具体,易于理解,便于实施,行为动词使用正确,阐述规范。 |
内容分析 | 教学内容前后知识点关系、地位、作用描述准确,重点、难点分析清楚。 | |
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相联系。 | ||
学情分析 | 学生认知特点和起点水平表述恰当,学习习惯和能力分析合理。 | |
课程思政 |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引用典型教学案例举例说明,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 |
过程与方法 | 教学活动丰富多样,能体现各等级水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目标。 | |
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内容充实精要,适合学生水平;结构合理,过渡自然,便于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及问题解决。 | ||
能根据课程特点,用创新的教学策略、方法、技术解决课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 | ||
合理选择与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关注师生、生生互动,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 ||
考评与反馈 | 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合理评价学生知识、能力与思维的发展。 | |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适合学科、学生特点的评价规则与标准。 | ||
文档规范 | 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符合标准规范;语言简洁、明了,字体、图表运用适当;文档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格式美观。 | |
设计创新 | 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富有创新性,能体现高校教学理念和要求;教学方法选择适当,教学过程设计有突出的特色。 | |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 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有明显的创新特色,体现课程思政特色,关注技术应用于教学,注重创新成果的辐射。 | |
二、模拟授课(40分) | 教学理念 | 教学理念体现“学生中心”教育理念,体现立德树人思想,符合学科特色与课程要求;以“四新”建设为引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
教学内容 | 教学内容有深度、广度,体现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反映学科前沿,渗透专业思想,使用质量高的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四新”建设的理念和成果。 | |
教学内容满足行业与社会需求,教学重、难点处理恰当,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 | ||
课程思政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三全育人”。 | |
结合所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 ||
教学过程 |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 |
教学目标科学、准确,符合大纲要求、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体现对知识、能力与思维等方面的要求。 | ||
教学组织有序,教学过程安排合理;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注重教学互动,启发学生思考及问题解决。 | ||
以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支持教学创新。 | ||
创新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和应用。 | ||
教学效果 | 课堂讲授富有吸引力,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深度参与课堂。 | |
学生知识、能力与思维得到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 ||
形成适合学科特色、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大借鉴和推广价值。 | ||
三、专家提问(10分) | 观点正确,切中要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表达流畅 |
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
(产教融合类)
比赛环节 | 评价维度 | 评价要点 |
一、教学创新设计汇报 (50分) | 理念与目标 | 课程设计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的理念,教学目标符合专业课程特点、学生实际,清楚具体,易于理解,便于实施,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内容分析 | 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及时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 会需求新变化、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及时,动态完善。 | |
避免“两张皮”,将专业课程知识点关系、地位、作用纳入到产业发展的 新环境、新背景中去讲授,描述准确,理论与实践结合合理,高校、行业 企业内容分配合理;参与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合理。 | ||
过程与方法 | 教学过程在行业企业真实场景下进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以及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对接。 | |
通过产教协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教学重点突出,难 点把握准确,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
合理选择与应用数字化平台和技术,创设教学环境,强调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 | ||
考核评价 | 评价方法和主体多元,行业企业参与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 合,学生知识、能力和思维发展得到合理有效评价。 | |
设计创新 | 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富有创新性,注重资源整合,能体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思路和要求;教学方法选择适当,教学过程设计有突出的特色。 | |
创新成果报告 | 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有具体的创新举措,有一定的创新成效,具有辐射推广价值。 | |
二、模拟授课(40分) | 教学理念 | 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理念,符合专业特色与课程要求;在深化产 教融合中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
教学内容 |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润 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 | |
将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等实际工作和需求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基础走向和价值导向紧密融合,将生产现场转化为教学课堂,将政产学研的创新理念、机制体制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案例,体现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 | ||
教学资源储备丰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包括但不局限于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共建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等,注重将行业企业发展最新前沿成果融入教学内容。 | ||
教学过程 | 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行业企业参与,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参与教学。 | |
以解决社会和行业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采用项目式、任务式等方式方法,将专业知识与生产过程和行业标准等相对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 ||
产学合作开发数字资源,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作为基本教学线索,深化数字化技术在教学场景和评价中的应用。 | ||
教学效果 | 课程讲授富有吸引力,互动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能够了解领域和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实际情况,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全面提高。 | |
形成服务国家战略、突出专业特色、符合学生特点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作教学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和基本经验,具有较大借鉴和推广价值。 | ||
三、专家提问 (10分) | 观点正确,切中要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表达流畅 |
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类)
比赛环节 | 评价维度 | 评测要点 |
一、教学创新设计汇报 (50分) | 理念和目标 | 课程设计符合教学大纲,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符合专业课程特点,培养创新人才。 |
内容分析 | 符合学生思想发展和认知特点,体现课程育人理念和目标,课程知识体系科学 清晰,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深入准确,思政资源与专业知识融合紧密恰当。 | |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借助虚拟现实、AI 等现代信息技术讲授专业课程知识, 充分体现课堂教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
过程与方法 | 能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教学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低代码引擎工具助力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 | |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场景受限的问题;教学重点突出,难 点把握准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增加交互性操作、增强沉浸式体验, 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 ||
加强教学全过程数据追踪,合理选择低代码引擎工具,强调自主性,交互性、 智能性,激发学生创造性。 | ||
考核评价 | 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评价方法智能化,强化过程性评价,设置多元评价 主体,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 | |
教学评价多维度、多元化、多角度、有数据支撑,科学评价,适合学科专业 要求和学生特点, 能够全方位评价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 ||
成果成效 | 围绕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注重成果成效产出,形成一批以学术 论文、教学大赛、教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等为代表的显著成果。 | |
创新成果报告 | 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有具体的创新举措,有一定的创新成效,具有辐射推广价值。 | |
二、模拟授课(40分) | 教学理念 | 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理念,符合专业特色和课程要求,有 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
教学内容 |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合课程教学,呈现恰当。 | |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应用低代码引擎工具自主三维建模,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师生创新能力。虚拟仿真资源内容详实,支撑课堂教学,满足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 ||
围绕共建共享理念,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低代码引擎工具、AI、大数 据等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开展融合创 新,打造虚拟仿真 2.0。 | ||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能够利用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效果,通过引擎工具开展教学创新,丰富资源和场景,探索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能够和教学重点、难点呼应,能够有效支撑教学活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 |
体现虚拟仿真资源在教学场景和评价中的应用,实现实验教学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做出科学化、智能性评价。 | ||
教学效果 | 课堂讲授富有吸引力,师生互动好,学生思维活跃,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高。 | |
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呈现效果好,对教学实际帮助效果明显,对其他学科教育教学具有较大借鉴和推广意见。 | ||
三、专家提问 (10分) | 观点正确,切中要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表达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