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科于1986年开始招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2012年被评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03、2006年分别获得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8年“物理电子学”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12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依托平台有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光电子技术与先进制造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电磁波特征信息探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研究教学科研平台。本学科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基地、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培训基地。
1.学科定位与目标
围绕地方经济与中原经济区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对接地方政府确定的高端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型产业,构建光电检测与信息处理、电波传播与遥感技术、电路设计与系统、新能源电力电子技术等学科方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和专业体系。瞄准电子信息领域的科学及技术问题,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性研究和区域性技术服务。将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成为地方电子信息领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学科方向设置
拥有光电检测与信息处理、电波传播与遥感技术、电路设计与系统、新能源电力电子技术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3.特色与优势
自200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依托学科优势,以社会急需电子信息领域创新性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为目标,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与优势:
(1)光电检测与信息处理方向:开展空间激光通信、激光推进技术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与技术研究。研究的原子滤波器可满足空间激光通信系统高透过、窄带宽、波长可调谐的要求,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开展的激光腔镜热行为研究,解决了激光腔镜热畸变问题,得到国家“973”计划重大项目资助。
(2)电波传播与遥感技术方向:研究各种体制雷达系统、导航系统、气象环境遥感系统等领域中的电波传播效应和误差修正技术。提出了全国大气剖面的各种测量方法和建模方法,建立了各种体制雷达中电波折射误差修正模型,并已应用于有关雷达实现超视距探测中。研制的大气波导测量系统、微波折射率仪,尤其是测雹仪的研究在我国属于领先地位。
(3)电路设计与系统方向:学科与河南三阳光电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进行裸眼3D人机交互技术、多视点转换技术和裸眼3D嵌入式平台设计的联合技术攻关, 新增产值3800万元。研制的啁啾光纤光栅实现激光拍频的测量系统、双耦合结构单模错位光纤测温系统,获得授权国家专利6项。
(4)新能源电力电子技术方向:开展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逆变以及孤岛效应和光伏电站工程化技术研究,自主研制了多功能光伏发电示范系统;与河南环宇集团合作开展动力锂电池组电源管理技术研究,解决SOC和C/E失配问题,并在电动汽车上模块化应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线路板快速印制机”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4.人才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研究生具备电路与系统、电子信息等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5.国内外影响
该学科的前身是始建于1955年河南第二师范学院的电工无线电教研室。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著名电波专家张明高院士为该学科双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王志功教授为该学科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张帆教授、天津大学董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张安学教授、电子科技大学荣健教授、华北电力大学李美成教授、英国南威尔士大学Nigel Corpner 教授等23 位国内外专家应邀来该学科讲学或学术交流。
从事的法拉第原子滤波器研究属国内较早开展该研究的四个单位之一(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武汉物理所、),提出了原子滤波器的超精细结构传输理论模型。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开展合作研究,热畸变自补偿高能激光反射镜及先进薄膜制备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雷达折射误差修正技术、电磁环境评估技术、电磁波石油测井技术和非开挖管线探测技术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与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新乡启宇电磁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制大气波导探测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有关雷达实现超视距探测中。
学科是河南省光伏产业群和河南省裸眼3D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的重要合作单位,在光伏发配电系统中并网逆变技术、裸眼3D设备人机交互技术等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有2名教师作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成为企业技术总监。学科注重自主知识创新,近三年来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88项,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