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避讳浅说

时间:2024-10-09浏览:10设置

山药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杜甫为何不写海棠诗?李贺为什么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几个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都与“避讳”相关。避讳是古代常见的语言现象,表示尊重帝王、尊者或避免直言不吉不雅之事物;但是,严苛的避讳制度也对人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请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山药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美味。它本名“薯蓣”,到了唐代宗时期,被改名为“薯药”,到了宋英宗时期又被改名为“山药”。为什么“薯蓣”频频被改名呢?原来它名字里的这两个字分别和唐代宗李豫和宋英宗赵曙名字里的一个字同音,于是难逃被改名的命运。这种事情在古代十分常见,称为“避讳”。
什么是避讳呢?所谓避讳,就是对于帝王、尊者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也指对某种不便直接说明的事物,采用其他名词来代替。关于避讳产生的时代,有各种说法,有的说产生于夏商时期,有的说产生于西周,也有人认为产生于春秋时期。总之,它的历史非常久远,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一 
避讳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为凶者讳。所谓“为凶者讳”,就是出于趋吉避凶的思想意识,采用其他词语来代指某种不吉利的事物。比如,对于“死亡”就有很多避讳语,帝王去世称“崩、山陵崩”等;士大夫贵族去世称“卒、不禄”等;一般人去世,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也采用“去世、寿终、长眠”等说法。此外,如“着火”称“走水”,“流血”称“见红”,也是对不吉利的事情的避讳。
第二,为不雅者讳。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追求语言的高雅,对于某些粗俗的事情不便直接言明,于是就有了这类事物的代名词,也就是避讳语。比如“大小便”称“解手、净手、更衣、方便”等,“厕所”称“卫生间、盥洗室”等。
第三,为尊者、贤者、长者讳。在古代,帝王的名字、自己先祖的名字是不能直接称呼或书写的。如遇到语言中的某些词语和尊者、贤者、长者的名字相同或同音的情况,就要使用避讳语。比如,唐太宗的名字叫“李世民”,因此唐代人不能使用“民”字。再如,杜甫一生不写海棠诗,在他留传下来的1,400余首诗中,连一句涉及海棠花的也没有,引来许多议论。王安石有诗句说“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深为海棠未入杜诗而叫屈。有一种说法是,杜甫因为避母亲名讳而“无心赋海棠”。
 二 
古代有这么多避讳的情况,那如果必须使用需要避讳的字,该如何处理呢?
一般有缺笔、空字、改名三种处理方法。缺笔,就是在书写时简省这个需要避讳的字的笔画;空字,就是写到这个字的时候采用空格;改名,就是遇到和需要避讳的字读音相同的事物时,为其改换名称。
以改名为例,南京古称建业,到了建兴元年(313),因避西晋愍帝司马邺的讳,改名“建康”。再如,现在的嘉兴市原称“由拳”,三国时期因为盛产稻谷改名为“禾兴”,后来,孙权之孙孙皓即位,避其父孙和名讳,又改称“嘉兴”。本文开头提到的“山药”得名,也是这种情况。
 三 
避讳是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有它积极的一面,可以表示对尊者、长者的尊重。但是,避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严苛的避讳制度往往成为繁文缛节,甚至成为禁锢人权的枷锁。
比如,唐代大诗人李贺幼年时期学习勤奋,聪颖过人,才学出众,但是在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被人举报他的父亲名叫“李晋肃”,他考进士是冲撞了他父亲的名讳,因此李贺失去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再如,北宋诗人徐积因父亲名“石”,便一生不用石器,连走路遇到石头都不踩踏,如果是非过不可的石桥,就令人把他背过去。更有意思的是,据说有一个名叫韦翼的人,他父亲名“乐”,“乐”是个多音字,读 lè或 yuè,因此,他不仅一生不听音乐,不游高山大岳,而且连酒都不饮,更不参加任何有乐事的活动。
还有些有权势的人,为了避讳,胡乱发布政令,扰乱人民的日常生活。宋朝有个知州叫田登,他下令,凡是与“登”同音的字,都不能说。于是,举州皆呼“灯”为“火”,“点灯”也说“点火”。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官府照例要出告示,准许百姓放灯。因“灯”与“登”同音,不能直书,布告上只好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老百姓一见这个布告,无不气愤,一齐怒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看来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在那个时代却是当权者禁锢民众思想、限制民众权利的手段。
来源:《语言文字报》公众号)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