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日和22日,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应邀做客“银龄讲坛”,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分别作题为“说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形成与大小传统的叙事策略”“中国早期口头文学传统与研究刍议”的三场学术讲座。讲座由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张富春主持,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针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康保成表示功利性目的、书的地位、书面证据与文献史料的价值四个方面共同决定了“读万卷书”何以为先的问题,又从“行万里路”的真实内涵展开,对读书与行路的关系作出深入阐释。从中国戏剧史的角度出发,他梳理了《狸猫换太子》故事在元明清三代的形成过程,分别从大小传统的叙事策略探究故事背后的艺术价值。结合《哥史》与唐代讲唱文学,康保成认为口头文学的诞生受人类文化发展轨迹影响,其发展历程与时代变迁相契合。他分享了早期口头文学识别与研究方法及标准,强调了参考文献对口头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从多角度分析了口头文学的学术价值。在讲座互动环节中,康保成就师生提出的“读书的广度是否能够代替行路”“在中国社会中,‘俗’文化是否可以被归为大传统”“民间文学与口头文学的关系”等问题作出详细解答。
张富春对康保成的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康保成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样内涵的讲解、大小传统叙事策略在《狸猫换太子》故事中的体现的讲述以及口头文学源流、价值与意义的梳理,推动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加深了对文化的多维度的理解,完善对文学史研究的认识,拓宽师生的研究视野。
专家简介:
康保成,中山大学教授、博导,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外籍教师,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多所机构客座研究员。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并在多个学术期刊或研究机构任编委或顾问。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本。参与《全元戏曲》、《全明戏曲》整理。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等奖项和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文学院 朱冰洁 樊羽晴/文 赵梦溪 赵 彤/图)